专家呼吁提高孩子心理社会能力
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。卫生部将今年第13个精神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:“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:快乐心情,健康行为。”据了解,把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定位在青少年,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,也表明了我国政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重视。
10月9日,北京安定医院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联欢会:一群正在治疗康复中的儿科病人与医护人员一起欢快地唱歌、做游戏。在研究和治疗精神疾病的专业医院——北京回龙观医院,为配合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宣传,日前也举办了“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”医学******。
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,2020年以前,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%,成为5个最主要的致病、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。有关统计材料也显示,我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.6%至32%,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。
专家呼吁,要提高孩子的心理社会能力。世界卫生组织将心理社会能力解释为:是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;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,并且在与他人、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,表现出适应和积极的行为的能力。一个人如果能很好地培养出这些能力,他的精神状况应该不错,应该可以有比较快乐的心情和健康的行为。
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郑毅告诉记者,很多孩子得病与他们所受的教育方式有关,他们的行为问题有些是早期形成的。比如学龄前正是孩子的社会文化敏感期,而很多家长在这时更关注孩子能背多少首唐诗,却不懂得给他们创造机会培养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。这就如同学语言,错过了敏感期,再费功夫也难培养相关的意识和能力了。